最终幻想系列主线作品全回顾 最终幻想各部主角
这篇文章小编将目录导读:
- 初露锋芒:《最终幻想I》
- 革新和尝试:《最终幻想II》
- 职业体系的巅峰:《最终幻想III》
- 典范之作:《最终幻想IV》
在电子游戏的历史长河中,《最终幻想》系列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,以其丰盛的故事务节、特殊的人物设定和卓越的游戏尝试,赢得了全球玩家的喜爱和追捧,自1987年首部作品问世以来,《最终幻想》系列已经走过了数十年的巅峰历程,推出了众多主线作品,每一部都承载着玩家的回忆和期待,就让大家一同回顾这个典范系列的主线作品,感受那些陪伴大家成长的典范瞬间。
初露锋芒:《最终幻想I》
一切的开端,始于1987年的《最终幻想I》,这部作品由史克威尔(现为史克威尔艾尼克斯)制作,发行于FC平台,它以四名勇士(战士、盗贼、白魔法师、黑魔法师)拯救全球的故事为主线,开创了JRPG的黄金时代,游戏中,玩家可以自在组合职业,享受战斗的趣味,隐藏要素如“飞空艇”的获取,也让玩家初次感受到了“放开全球”的雏形,虽然画面简陋,但《最终幻想I》以其特殊的魔力,奠定了JRPG的基石。
革新和尝试:《最终幻想II》
1988年,《最终幻想II》问世,这部作品在继承前作的基础上,进行了大胆的革新,它抛弃了等级制,改用“熟练度”体系,让人物通过不同的行动来提高HP、MP和耐力等数值,这一设定虽然让玩家又爱又恨,但也为后续的人物成长机制提供了真贵的经验。《最终幻想II》的剧情也更为丰盛,主角团不再是工具人,而是有血有肉的复仇者,甚至还有人物死亡的悲壮桥段,这些创造,让《最终幻想II》在实验性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。
职业体系的巅峰:《最终幻想III》
1990年,《最终幻想III》登陆FC平台,这部作品被誉为FC三部曲的集大成者,它第一次引入了转职体系,玩家可以在23种职业中自在切换,从战士到龙骑士,从学者到召唤师,方法多样性爆炸,四大水晶对应不同大陆的全球观设定,也让游戏的全球更为宏大,虽然职业平衡性一般,部分职业后期过于强势,但《最终幻想III》无疑将职业体系推给了巅峰。
典范之作:《最终幻想IV》
1991年,《最终幻想IV》发行于SFC平台,这部作品被认为是系列中最有代表性的游戏其中一个,其故事务节和人物深受玩家喜爱,画面质量也因主机的发色数大增而产生了飞跃性的进步,尤其是SFC新技能的放缩、回旋机能、情形画面的伸缩处理以及遭遇敌人时的马赛克处理等方面,都展现了震撼的效果。
传承和创造:《最终幻想V》和《最终幻想VI》
《最终幻想V》(1992年)强调了人物的自定义和进步,再次引入了职业体系,并加入了新的方法元素,每个职业都有不同的能力,转职后这些能力还可保存,为玩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。《最终幻想VI》(1994年)则被认为是系列中最好的作品其中一个,游戏画面、音乐和故事务节都达到了当时的高度水平,特别是人物装备魔石来战斗,并可进修到魔石里隐藏的魔法乃至召唤幻兽的体系,影响了后来的多部作品。
三维梦幻:《最终幻想VII》和《最终幻想VIII》
1997年,《最终幻想VII》发行于PS1平台,成为系列中首款采用三维图形和预渲染背景的游戏,其崭新的战斗体系、丰盛的游戏要素和3D梦幻般的画面、深度的故事和人物塑造,让其成为系列中最受欢迎的游戏其中一个,随后的《最终幻想VIII》(1999年)则继承了前作的特征,同时引入了最新的魔法体系和独特技能体系,全球观也更为贴近现实全球,科技和魔法的并存,展现了时代的提高。
完全3D和在线游戏:《最终幻想X》至《最终幻想XIV》
进入21世纪,《最终幻想》系列继续推陈出新。《最终幻想X》(2001年)是系列中第一款采用完全3D图形的游戏,发行于PS2平台,故事务节、战斗体系和声音效果都达到了高度水平。《最终幻想XI》(2002年)则是系列中第一款在线游戏,以大型多人在线人物扮演游戏为主,开始了系列的新篇章。《最终幻想XII》(2006年)采用了最新的“实时战斗”体系,玩家可以随时控制主角的行动,获取了玩家的好评。《最终幻想XIII》(2009年)的画面和音效都是系列中的巅峰之作,发行于PS3/XBOX360平台,最新的战斗体系让玩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个人物。《最终幻想XIV》(2010年)是系列中第二款在线游戏,也是第一款采用大规模多人在线游戏的方法,它采用了最新的游戏引擎和图形技术,为玩家带来了最新的游戏尝试。
放开全球和重制:《最终幻想XV》和《最终幻想VII 重制版》
2024年,《最终幻想XV》发行于PS4/XBOX ONE平台,成为系列中第一款采用放开全球设计的游戏,玩家可以在游戏中自在寻觅和冒险,它也是系列中第一款采用实时战斗的游戏,为玩家带来了更为流畅的战斗尝试,而2024年的《最终幻想VII 重制版》则是以现代的图形和体系从头制作了原作,高度重现了原作中的场景、人物和故事务节,并引入了新的元素和机制,获取了高度评价。